《踐行碳達峰 碳中和》周小榮 裝備產品線
我國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,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,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,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。
光伏作為新能源的重要組成部分,通過近10年光伏產業化技術提升和降本增效,光伏發電進入平價上網周期,光伏擁有非常好的發展前景。
作為千萬個光伏從業者中的一員,深感肩負擔子的重大、意義的深遠,為了遠大的目標披荊斬棘、翻山越嶺也不改前行的意志,這是每一個光伏人的意志。
我是光電公司技術部一名普通員工,從事光伏裝備工藝研發工作。目前正在實驗室全力進行下一代高效電池TOPCon電池的裝備與工藝研發工作。
作為一名技術人員,不斷提升研發實力,研究高效太陽電池的工作機理,提高轉換效率,提升高端光伏裝備研發能力,是我踐行碳達峰、碳中和的途徑。
這不應是簡單的口號,而是我們不斷進取奮斗的動力。在工作中我從未放棄學習先進的知識,查閱大量的技術資料和科學文獻,從中吸取精華為我所用,不斷提升研發實力。
無論是裝備還是工藝的研發,不可停滯不前,與我們承擔的使命背道而馳。我們新一代光伏技術人應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攀越高峰,而不能站在高處安于現狀。要敢于向傳統守舊的技術、設計挑戰,這是我一個技術人員的使命。
我并不孤獨,因為我周圍都是和我一樣心向遠方的光伏人,我們一起為新能源事業奮斗,向碳達峰、碳中和的偉大目標邁進。這條路上風景獨好!
《光伏路上的“紅太陽”》符濤 組件產品線
2021年,對于光伏行業來說是史無前例的一年。原材料價格持續瘋漲,且后續一直呈現上漲趨勢,光伏產業受到巨大挑戰,但隨著國家“雙碳戰略”的頒布,光伏產業也催生了新的機遇,面對機遇與挑戰并存的光伏市場,作為一名市場營銷人員,我談幾點感想。
一、市場的瞬息萬變鑄就不平凡的應對方式
市場瞬息萬變,如何才能做到運籌帷幄,決戰千里?我認為營銷人員需要具備一成不變的“蠻力”及隨機應變的“巧勁”。
什么是蠻力?結合自身品牌優勢,將有持續訂單輸出能力、有采購決策能力的優質客戶作為目標客戶,持之以恒地與其溝通,直至獲得客戶對品牌的認可與信任,達成穩定的合作關系。
什么是巧勁?重點關注國家政策、熟悉供應鏈各環節情況。通過政策引導、供應鏈情況分析,確定市場走勢范圍,從而預測市場,并做出相應的營銷策略。
將以上兩種最基礎的市場應對方式發揮到極致,就是不平凡。
二、抓住市場機遇、助力雙碳目標
從國家正式提出碳達峰、碳中和的戰略目標后,新能源產業正在以一種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發展,未來幾十年,將會持續迎來新能源發展的高潮。要想抓住廣闊機遇,市場營銷人員也需深入了解與研究光伏新能源產業鏈,包括開發、制造、使用、運行、服務、交易等全過程,爭取在其中的一些細分領域取得領先的優勢。
中國新能源產業已度過在曲折中頑強生長的階段,現在已是參天大樹,擔負著國家與人類神圣使命的完成。相信未來的新能源發展前景廣闊,一定是國家能源主力。而“爍科紅太陽”作為光伏行業的領跑者,也必將在光伏道路上發光發熱,不遺余力的助力“雙碳”目標的實現!
《以信仰之光照亮未來之路》孫露陽 系統產品線
構建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是實現“雙碳”目標的根本措施,光伏產業作為未來新能源產業發展的生力軍和主力軍,具備巨大的發展潛力。
隨著光伏產業的不斷發展,行業競爭壓力越來越大,作為光伏行業的排頭兵,我們要持續不斷提升自身產品質量,塑造精品工程,提供優質服務,提高客戶滿意度,同時,不斷踐行創新驅動發展戰略,并將科技創新想法轉化為實際成果,提升企業的核心競爭力。
在行業轉型的新賽程中,我們更要堅持發揮央企“頂梁柱”的作用,將實體產業做好、做大、做寬,做強,另一方面也要在細分市場上不斷挖掘新的著力點,如:讓“智能+”為企業轉型賦能,將物聯網、云計算、人工智能、移動互聯、光伏新技術等先進技術手段融入我們的產業鏈中;進駐光伏 “運維后市場”,擴展光伏運維、提效、檢修、智能監控等業務,打通光伏產業鏈的“最后一公里”。
發展光伏產業是國家作為綠色轉型的重要抓手,作為“光伏人”,我們要抓住契機,履行社會責任,為創建綠色生態及維持人類可持續發展貢獻應盡的責任和義務,這也是我們這一代“光伏人”的信仰。
《開展“雙碳”行動,推動新能源公司高質量發展》方石軍 電池產品線
目前全球都認識到能源低碳化事關人類未來,“碳達峰”和“碳中和”是兩個里程碑,更加清晰地標明了本輪能源革命的步驟,要結合2030年的幾個指標來理解“碳達峰”的含義。我們提出2030年碳排放強度要比2005年下降65%以上,非化石能源占比要達到25%,風、光發電裝機要達到12億千瓦以上。結合這些指標,我們可以理解,“碳達峰”不是攀高峰、沖高峰,而是二氧化碳排放總量達到最大值然后下降。
第一 節能、提效是實現“雙碳”目標戰略之首。
2019年我國能源強度(單位產值能耗)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.3倍,遠高于美、英、法、德、日等發達國家,是OECO國家的2.7倍。如果這一數值能從1.3降低到1.0,要將每年約50億噸標準煤的消耗量降低約30%,即減少十幾億噸標準煤的消耗,這是一個非常大的減值。節能、提效首先要從產業結構調整入手,也離不開技術進步、管理節能、文化理念提升等。
2020下半年至2021年7月電科裝備新能源事業部電池產品線廠務團隊在節能降耗(空調智能控制、壓縮空氣熱回收、氮氣冷氣回收、純水廢水再利用等)、成本革新貢獻金額共計496.5萬元,根據最新電力煤市場價格行情均價約650元/噸,電力煤每燃燒1千克媒產生2.493千克二氧化碳計算,廠務團隊以能耗降本革新形式為“碳中和”行動共計節約7632噸燃煤,減少19027噸二氧化碳排放。結合崗位實際新能源事業部電池產品線廠務團隊在實現“雙碳”目標苦練內功,持續深挖潛能,為推動公司高質量發展貢獻力量。
第二 光伏電池大尺寸高功率產品快速放量為實現低碳清潔能源助力。
2021年,160-166mm的大尺寸硅片將是國內市場的主流產品,而158.75mm的硅片將降至5%。到了2023年,182mm產品將成為主流。同時,500W+、600W+的高功率產品將快速進入市場,提升發電質量和經濟效益,還能提前實現“碳達峰”。產品技術提升是新能源電池產品線的核心競爭力。電池廠今年效率提升,22.6%提升至22.8%,效率提升0.2%;大尺寸改造158升級161,效率提升0.1%,貢獻金額共計約499萬元,根據最新電力煤市場價格行情均價約650元/噸,電力煤每燃燒1千克媒產生2.493千克二氧化碳計算,產品線團隊以技術提升形式為“碳中和”行動共計節約7676噸燃煤,減少19138噸二氧化碳排放。我們將持續提升產品質量,提高光伏電池效率,激發設備工藝技術創新能力,不斷滿足客戶需求,為光伏電池大尺寸高功率產品快速放量實現低碳清潔能源推廣助力。
實現碳達峰、碳中和是我國向世界作出的莊嚴承諾,也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經濟社會變革,絕不是輕輕松松就能實現的,我們要拿出抓鐵有痕、踏石留印的勁頭,把公司高質量發展建立在資源高效利用和綠色低碳發展的基礎之上。從提質增效、節能降耗、資源優化利用、產品產線設計、設備工藝技術革新、環保安全保障等方面實現雙碳目標,同時實現可持續發展。